编者按: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官网——山东党史史志网“学术研讨”版块刊登了我校教师袁秀珍的文章《德州州志中黄河、运河诗歌的整理与浅究》。德州文脉丰厚,在以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名宦颜真卿为代表的儒家文脉的浸润熏陶下,明清二代更是在运河漕运的推动下进入了文化大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时间“人文飙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黄河在德州改道,运河在德州入京,德州黄河、运河沿岸名楼、芳园、书院林立,明清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名士在此聚集吟咏,写下诗文流传至今,更有康乾南巡,留下宝贵的御诗。袁老师在本文中拣选《德州志》中收录的历代文人在德州留下的”两河“题材诗篇,通过分类梳理与赏析,给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德州“两河”流域自然风貌,人文古迹,文化内涵的窗户,为挖掘德州“两河”文化精神底蕴,讲好“两河”故事,打造“两河”城市品牌,传承“两河”文脉提供了文献依据。
德州州志中黄河、运河诗歌的整理与浅究
长河源远,德水流长,黄河哺育,运河灌溉。德州诞生于黄河文化的摇篮中,成长于运河文化的怀抱里。
德州地处华北平原,无山而有水,这里有九河故道、鲧禹旧迹、黄河涯堤、永济卫河。德州古名安德,取德水安澜之意,德水,即黄河,史载秦始皇更黄河名曰德水。“德州枕卫河而城”,卫河即汉代之屯氏河,隋炀帝疏为永济渠,亦名御河,是德州拥有的山东省内唯一一段隋代千年运河。德州自古就是漕运重镇,东南漕运、商纲、官舫、外国朝贡,皆经由此。自金代中央政权北移,元代大运河截弯取直后,更是“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经济文化日益兴盛繁荣。德州地理地位突出,历来有“神京门户”“南北咽喉”“九达天衢”之称,如明万历《德州志》云:“德南接蕃省,北拱京畿,东接齐鲁,西连漕运,实东土要地”;德州“矩亭”主人,即被称为“泰云先生”的明代州人李诚明曾用“滕王阁序体”形容德州:“德州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借为咽喉,漕艘由为通达”;清代德州名儒萧惟豫也曾毫不夸张的描述故乡:“山东为京师左臂,德州为山东咽喉,岁漕天下之粟以给京师者,独恃卫河一线。”
德州因地理位置独特,水运在此贯通,文脉得以积淀。在以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名宦颜真卿为代表的儒家文脉的浸润熏陶下,明清二代更是在运河漕运的推动下进入了文化大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时间“人文飙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康乾时期,“京师十子诗,德州居其二”,德州文士着作超过百部,入选《四库全书》达十余部。黄河在德州改道,运河在德州入京,历代文人墨客在德州留下了大量对于黄河、运河的诗篇,题材丰富,质量上乘,文学价值及文献价值极高。德州黄河、运河沿岸名楼、芳园、书院林立,明清以来更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名士在此聚集吟咏,写下诗文流传至今,更有康乾南巡,留下宝贵的御诗。研究德州州志中所收录的黄河、运河诗歌,对于研究德州“两河”流域自然风貌,人文古迹,文化内涵,进而挖掘德州“两河”文化精神底蕴,讲好“两河”故事,打造“两河”城市品牌,传承“两河”文脉提供文献依据。
“郡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德州自明朝嘉靖年间修志,至民国时期,官修私撰十多种版本,其中明·嘉靖《德州志》、明·万历天启《德州志》、清·康熙《德州志》、清·康熙《长河志籍考》、清·乾隆《州乘余闻》、清·乾隆《德州志》、清·乾隆《德州新志考误》、清·光绪《德州乡土志》、民国《德县志》九个版本被潘友林先生整理校注收录于《德州旧志九种校注》中。据统计,共收录诗歌575首,其中一半以上与运河、黄河直接或间接相关。
古黄河诗歌类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疏九河,导河入海,上古时期鲧禹治水在德州皆有古迹。明·万历《德州志》中有九河故道的记录,“有鬲津枯河,自齐河县经禹城、平原、德州、德平、陵县、东光,至海丰县南入于海。又济阳县东北至商河县境,有马颊枯河。”鬲津河、马颊河都是九河之一,也有黄河故道记录曰:“在城东二十里,自齐河经禹城入境,东北至海,今流断绝。”清·康熙《德州志》中古黄河记录曰:“在州东南二十余里,今之谓黄河涯”。清·康熙《长河志籍考》中有九河故道的记录曰:“古黄河,涯堤犹存,即九河迳流之故道也,黄河入海,历经迁徙。”也有古防黄河堤的记录曰:“德州旧有护河堤,大约鲧禹之迹多在于是。德平县西南亦有鲧堤,世传伯鲧所筑。”《山东通志》曰“旧黄河,在德州城东二十里,西南自济河,南接于梁山,北过临邑县西南四里,曰大土河。”《吴桥县志》曰:“古黄河……岁久枯塞,沿河堤岸存焉。”不同版本《德州志》中也有对马颊河、沟盘河、笃马河、鬲津河等古黄河的记述。
诗中“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一句反映出作者来到古黄河堤,触景生情,生沧海桑田之感,“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一句则反映出,对鲧、禹的追慕之心。
元代进士萨都剌《过古黄河堤》一诗:
迢迢古黄河,隐隐若城势。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
诗中“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一句反映出作者来到古黄河堤,触景生情,生沧海桑田之感,“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一句则反映出,对鲧、禹的追慕之心。
清朝江南文人秦松龄与德州明末清初大诗人卢世傕应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卢世傕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而秦松龄是清顺治年间进士,卢比秦要大近50岁。卢世傕是德州卢世承上启下之重要人物,晚号南村病叟,对杜甫的诗颇有研究,是我国杜诗学的奠基人之一。卢世傕去世时秦松龄为其写下《吊卢德水五言律》一诗,虽其当时还是一个16岁少年,然峥嵘已初露于诗句之间,两年后考中进士。读杜怀诗叟,笺成号寄卢。扶衰看老辈,振雅属吾徒。古岸春流疾,荒城落日孤。驱车莫怅望,遗卷付江湖。
此诗虽是悼亡,却不是哀痛之作。“扶衰看老辈,振雅属吾徒”一句中,不但表达出对卢扶持衰弱局面等功绩的敬重,更展现出面对前辈去世“吾辈应自强”的振奋和继往开来、振兴风雅的豪迈,“古岸春流疾,荒城落日孤”一句侧面描写出德州是黄河古岸,荒城落日有跨越时空之感。
清朝文坛领袖王士祯与德州谢重辉、田雯等文人交情甚密,康熙年间王士祯编选的《金台十子诗》,山左占其四,德州占两位,分别是田雯、谢重辉,王士祯和谢重辉都是当时神韵说诗歌流派的核心人物。谢重辉,号方山,引疾归隐后,在黄河涯建杏村别墅,王士祯晚年因案牵连,致仕归隐后,每年都会到德州探望谢重辉,杏村别墅也就成为文坛聚会之所,这首《题谢方山别墅》正是作于此。高原临马颊,中有谢公村,芳树春连屋,清川日在门。人如古渔父,地即桃花源。十载长安别,心期此重论。
“高原临马颊,中有谢公村”写的正是谢重辉在古黄河马颊河堤岸边的黄河涯建的杏村别墅,“芳树春连屋,清川日在门”一句描写黄河涯古镇自然风光,芳树清川,春意盎然,“人如古渔父,地即桃花源”,描写归隐之人到杏村相聚,如入世外桃源,起名“杏村”,足见其田园情怀、归隐之意,与《红楼梦》中稻香村的“杏帘在望”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贾政来到栽有几百株杏花的稻香村外,一看到茅檐篱舍,就不免被勾起归农之意,说“杏花村”犯了正村名弃之不用,提议用竹竿挑在树梢挂一酒幌,宝玉正因想到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而题名“杏帘在望”,与政老爹不谋而合,直说到了父亲心里。后元春省亲时黛玉替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谢家芳树连屋的杏村别墅虽无“杏帘在望”,却也有美酒待客,德州盛产罗酒,据记载,谢重辉每年都会给王士祯馈赠罗酒,遥想他们每次相聚杏村别墅应该也会痛饮罗酒,尾联“十载长安别,心期此重论”写出了迟暮二翁,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久别重逢,把酒言欢,追忆往事,互诉衷肠,有一种跨越漫长岁月后的温暖与感慨交织。
许朝,清乾隆年间进士,曾迁济南通判,撰《德州志稿》,有次独自出差到德州,也来杏村别墅拜访,不过这时,主人已换成谢重辉的孙子谢紫芝(号松泉),当时许朝见吴楚椿正和松泉绘制“屯氏叁渎图”,故写下这首《观吴西岭画河图》,吴西岭即吴楚椿,着有《古河考》《桑梓图考》。匹马南来访杏村,新图喜见旧河源。叁长愧我无才识,幸有名贤共讨论。
《水经》云:“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迳平原县故城北,东北枝津。”清·乾隆《德州志》记载:屯氏三渎氏汉武帝时治理黄河时为黄河引流所开,黄河泛滥,乱入漯河,水不两行,所以专走漯河不走故道,所以黄河故道淤塞,汉武帝在广平、冀州一带开屯氏左渎、右渎,但黄河仍然走漯河,笃马河、屯氏河都在《汉书》和《水经》重有记载,笃马河不能承担泄黄河水的重担,所以在笃马河东开屯氏别渎枝津,而后水之东出者越来越急,又往东流入许商河,笃马河水势小,许商河水势大,屯氏左渎、右渎皆无水,三渎皆无水,故曰屯氏河绝。屯氏三渎,都在德州境内。“叁长愧我无才识,幸有名贤共讨论。”描述的就是这三位研究德州志史的“三长”在一起探讨黄河故道,绘制“屯氏三渎图”的故事,一“愧”一“幸”足见诗人之谦虚,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清顺治年间进士李浃在《长河偶记》中也曾这样描写:“历历牙樯插浦间,海门潮接九河湾。西来一派朝宗水,经过千山与万山。”第一句,密密麻麻、历历可数的象牙饰桅杆直插河中,极言船多。“海门潮接九河湾”也许在作者眼前的是运河上船来船往的繁华景象,但作者想到的是禹疏九河,九河入海。“西来一派朝宗水”一句里“朝宗”就是百川归海之意。舟次过德类诗歌
01
羁旅愁思
元明清时期,大运河通达南北,各地的文人墨客旅居途中经过德州,大都是坐着船从大运河南来北往,所以写的诗歌多半都有运河景色描写,来抒发驿路羁旅之感。如元代官员葛逻禄乃贤的《陵州》诗云“日落陵州路,沿流古岸傍,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雨夜泊船在德,不免引起遐思,夜更漫长。王世贞诗《过德州不及访敞鳞有寄》中云“卫河新水淼漫漫,东望踟蹰思万端。”也是作者路过德州看到漫漫运河水,又见不到朋友故思绪万千。新昌蔡文范《自德州趋东昌道中》诗云“风壤连齐鲁,河流汇卫漳。愁思斜日外,衰鬓驿亭旁”,也是在此诗中抒发羁旅愁思。
02
卫河风光
还有一些诗是直接描写卫运河风景的,如王世贞的《卫河四首》诗。
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
那比下江船,杨帆忽不见。
这首诗中直接描述出德州卫运河的特点,而且还做了对比,相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运河入德,皎若游龙,九曲回转,十里相唤。
人家半侵河,屋后晒渔网。
夜深唤少妇,篝灯听波响。
如果不看题目,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原来当时德州运河沿岸渔民家的房子,也多依水而建,下半部分浸在运河水中,屋前是河,屋后晒网。纪程述行类诗歌
还有的诗描述乘舟过德时的遭遇,有天气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有的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漕运漕船的霸道,如程敏政《德州舟中》一诗:
出逢漕舟来,入逢漕舟去。
联樯密于指,我舫无着处。
沿流或相妨,百诟亦难御。
有如暴客至,中夜失所据。
平生凡几出,苦口戒徒御。
忍后莫争先,宁缓勿求遽。
今兹畏简书,刻日觐当宁。
而况河防严,衣冠重相惧。
危坐郁成晚,少寝惊达曙。
萧萧傍水村,隐隐隔城树。
缅怀古贤哲,高卧得深趣。
愧我行路难,推蓬赋长句。
“出逢漕舟来,入逢漕舟去。”可见德州运河漕运之繁忙,“联樯密于指,我舫无着处。”水窄船多,客船在运河上属于弱势一方,“有如暴客至,中夜失所据。”可看出漕船的霸道。“萧萧傍水村,隐隐隔城树。”隐约可见当时河边城郭貌,“缅怀古贤哲,高卧得深趣。”行舟虽难,但作者情趣高雅,路过德州也能从董子、颜真卿等古贤哲身上获得些许精神的慰藉。
太仓顾绍芳《卫河行》一诗:
卫河北驰疾于箭,日夜入海无休时。
我船诉流费牵挽,南风况复当头吹。
隔江黑云塞天起,水急风狂碍行李。
南船十步不一前,北船饱饭蓬底眠。
君看世事那不尔,北船南风岂长使?
“卫河北驰疾于箭,日夜入海无休时。我船诉流费牵挽,南风况复当头吹。”作者舟行卫河,北行遇南风,是逆流加顶风,不免生出“屋漏偏逢连夜雨”之感,“南船十步不一前,北船饱饭蓬底眠”,强烈的对比诗人并未消沉放弃,反而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漫漫人生路,“君看世事那不尔,北船南风岂长使?”最后一句,将情感升华,悟出人生哲理,北船南风只是暂时的、偶然的,大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感。康乾出巡运河御诗联
康乾时期,两位皇帝出巡运河在德州留下 70 余篇御诗联。清·乾隆《德州志》中收录康熙帝与运河有关的诗2首,而乾隆御联诗作多达70余首,与南巡其他地方相比,在德州所作诗可谓数量空前。
康熙二十叁年所作《次德州即事》:近郭人烟集,遥天月上初。
新寒添夜漏,不寐但看书。
“近郭人烟集”侧面写出德州当时经济之繁荣,未进德州城中就看到人头攒动,房屋鳞次栉比,炊烟袅袅,甚至能听到百姓的欢声笑语和市井嘈杂喧闹,一幅细腻的人间烟火画卷在康熙帝面前徐徐展开,然而随着镜头的拉伸,视角转向辽阔的天空,“遥天月上初”,喧闹之上,初升的月亮更添一抹宁静、悠远,由喧闹的人间过渡到静谧的自然,动静平衡,意境深邃,大家风范。“新寒添夜漏”说明虽是初冬但夜已深,康熙帝也许还因白天处理的政务忧心,夜不能寐,“但看书”表明他依靠看书打发长夜。
康熙四十八年所作《德州》:长河绝流澌,晓坐寒仍肃。
若使居深宫,安知有冷燠?
这首诗作于寒冬正月,“晓坐寒仍肃”表明康熙帝拂晓之前已经起来,当时正是清晨最冷的时候,他听着长河水的奔流声,不禁想到“若使居深宫,安知有冷燠?”,如果久居深宫,哪能体会这人间冷暖,由气候联想到民间疾苦与世间冷暖。
康熙帝留诗虽少,但意境颇深。从此二首御诗可窥见康熙帝以四海为念,心怀天下苍生之胸怀,也足见其勤于政事,朝乾夕惕,无有懈怠。
乾隆帝效法祖父康熙帝,从北京沿京杭运河六次南巡运河和海塘工程,又叁次东巡进香泰岱、阙里祭孔。为继承康熙帝遗志,曾在南巡、东巡路过或驻跸德州时依康熙《次德州即事》诗之“初”“书”“肃”“燠”四字韵脚而作诗九首,主题内容各有不同,均收录于清·乾隆《德州志》中,下列举一首。
乾隆二十七年作《四依皇祖&濒迟;德州即事&驳迟;诗韵》:
五度德州路,民风不改初。
有成尼父语,吾愧《鲁论》书。
去岁盛秋霖,协时乖曰肃。
竭力济昏垫,千村幸饱燠。
“民风不改初”“有成尼父语”两句可从乾隆帝眼中看出德州民风淳朴,儒风韵长,“竭力济昏垫,千村幸饱燠。”写出了乾隆帝面对迷惘无所的百姓,竭力救济,幸得千村温饱,反映出其心系百姓和他对德州黎民的偏爱。
清朝支持漕运,反对海运。乾隆帝在乾隆十叁年东巡过德州时作的《过运河》一诗中,道出了其中缘由:
海运便而险,河运艰而平。
舍便宁就艰,计画真老成。
疏导想前规,转输达帝京。
我来渡浮桥,汹涌闻波声。
岸旁柳已绿,渚畔禽争鸣。
一派江乡景,谋目恰称情。
巨艘列河干,截漕罢长征。
酌兹损益道,念彼茕独氓。
注:山东运艘集此,以截留漕米为赈济本省之用,故无事北上云。
“海运便而险,河运艰而平。舍便宁就险,计划真老成。疏导想前规,转运达帝京。”海运虽然方便但凶险事故多发,河运虽然艰难却相对平安,所以乾隆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支持漕粮河运,反对漕粮海运。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大运河漕运的支持。另外,乾隆帝对百姓生活非常关注,在出巡经过山东时,多次蠲免沿途百姓钱粮,并加赈济。“巨艘列河干,截漕罢长征。”这次东巡,发现山东发大水,于是即截留漕米六十万石,并蠲免沿途经过直隶、山东州县本年钱粮十分之叁,以弥补山东因水灾带来的损失。后来在乾隆十六年作诗《入山东境》,看到“春雪被原田”生出“运水北流津口近,那堪回首忆前年”的感慨。
德州有灿烂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是德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骚客、帝王将相,过黄河涯沿运河水途径德州,或匆匆而过,或稍作逗留,“一路轮帆半路歌”,在德州留下诗文千百篇,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交融与当时的文化兴盛。州志中的诗歌有对于黄河故道的写景怀古,有对出行运河的心理和感受的细致描述,有对故乡朋友的思念,有对人生遭际和志向的真实展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后人的高度重视,不少诗歌已成为近年来德州文旅的重要名片。通过研究这类诗歌,有助于挖掘德州黄河、运河文化资源,开展运河特色旅游,为德州文旅增彩,更能提升城市形象魅力,丰富城市文化内涵。